首页 > 科普 > 心理

主城区27%的小学生行为异常 四年级是问题高发期

| 网络转载

    孩子写字苛求一笔一画,稍不满意就要擦了重来;反复洗手,生怕有一丁点儿不干净……这些都是小学生异常行为问题的表现。昨日,重医附一院公布了近日完成的市级软科学项目《重庆市主城区小学生心理健康调查研究》结果:主城27%的小学生有行为异常问题,这将制约和阻碍其身心健康发展。其中,四年级为问题高发期。 

  行为异常会表现出抑郁、不合群 

  本次共抽样调查了渝中区、九龙坡区等9所主城学校共3000多名四年级—六年级的小学生及其家长。其中,包括重点学校、一般性学校和农民工学校。 

  “调查使用的是国际上普遍认可的客观反映儿童心理行为的《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很具代表性。”项目承担者、重医附一院心理卫生中心主任蒙华庆说,从调查结果来看,约有27%的孩子存在行为问题。 

  李玲(化名)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父母都是工人,家庭条件不是很好,因此望女成凤的心态非常强烈。“你是我们的希望,不能让我们失望啊!”李玲说,每次听到爸爸妈妈说这句话,她就觉得压力很大。 

  “这孩子后来晚上睡不着觉,上课也无法集中精力,成绩平平。”蒙华庆举例说,家长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声叹息,都可能对孩子的心理造成影响,不同程度阻碍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但他表示,行为异常不一定就是心理有问题,但它们一定是存在某种心理障碍,表现得抑郁、不合群等。 

  四年级行为问题发生率最高 

  调查结果显示,四年级学生行为异常问题的发生率最高,达到30%,而到了五年级、六年级则逐渐降为23%左右。 

  “强迫性、交往不良、多动,是孩子表现得最为突出的行为异常问题。”他说,如果孩子每天的作业都做到很晚,要求“精益求精”,或者是过度占强,什么东西都不会与同伴分享等,就已经属于行为异常之列了。 

  除此之外,抑郁问题在高年级孩子中尤为突出,表现为常常是垮着一张脸,满脸不开心,啥都不感兴趣,叫他干啥都不情愿。 

  他解释说,也可能是随着年龄增长,孩子会更加懂事,会更多地把问题埋在心里,通过自身调节,慢慢恢复,而不把其发泄出来。因此,家长在此时应更加关注孩子对事物的态度,发现异常应提早干预。 

  父母吵架对孩子心理影响最大 

  “调查中45%行为有异常的学生,都遭遇过父母离异或经常吵架等。”蒙华庆说。 

  调查结果显示,父母经常争吵或是冷战,都会给孩子造成心理阴影,问题行为发生率高达45%以上;而父母对孩子太苛刻,问题行为发生率为40%以上,太溺爱则为35%以上;若父母经常打骂孩子,或是对孩子毫不关心,发生问题行为的比例则在40%以上。 

  当孩子遭受父母离婚、经常吵架等影响,就极易表现得要么脾气暴躁,要么行为孤僻,不愿与人交流等。 

  “小学阶段的孩子,正处于似懂非懂的阶段,对父母关系非常敏感”。蒙华庆说,如果家长能尊重孩子,以耐心沟通、说服教育为主,行为问题发生率就会降至20%左右。但更重要的是,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一定要保持一致,否则自相矛盾会让孩子无所适从,对他们造成更大影响。

上一篇:年底警惕“年关焦虑症” 无力买房族学会排解情绪

下一篇:首部心理治疗短剧《超越绝望》北京开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