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身边汇集了性格各异的人。大家的痛苦、快乐、和谐、冲突,交汇成这个大千世界的生活乐章,每个人都是这部乐章中的一段旋律。然而,就像乐谱中不乏一些活跃的跳音,生活中也存在这样一种人,他们的情绪变幻不定,刚才还晴空万里,转眼间就电闪雷鸣,让人无法适应。
林明就是这样一位“翻脸比翻书还快”的人。在刚进公司的时候,同事们都对他的印象不错:举止彬彬有礼,为人真诚,眼神里流露着孩子般的天真。负责行政工作的刘姐热情地告诉他一些工作事宜。过后,他不止一次地对刘姐表示感激,从不吝啬褒扬之词。刘姐听后十分开心,更是凡事都主动帮助林明,还总和别人说他们办公室来了一位懂得感恩的年轻人。
然而,还没到一周,情况便发生了变化。一天,林明告诉刘姐自己的电脑坏了,请她找人来修。当时刘姐正处理手头的急事,一忙起来就把这件事情给忘了。过了一会儿,林明气急败坏地冲进来,指着正和别人谈话的刘姐大声地说道:“你耍我啊,怎么这么久还没叫人来修电脑?这么容易就忘事,老年痴呆了吧?”整个办公室的人都目瞪口呆。刘姐更是觉得受到了羞辱,流着眼泪跑出了办公室。
第二天,林明就好像一切都没发生过似的,依然热情地和刘姐打着招呼,搞得刘姐很是摸不着头脑。她本来想和林明谈谈昨天的事情,可看着林明一脸无辜的样子,刘姐心想年轻人办事总是有些冲动,就原谅了他。后来,林明跟其他同事交往时也出现了此类问题。每次在他遇到问题或者别人没有满足他的要求的时候,他就会突然暴怒,摔摔打打,办公用品经常被他弄坏。可在他情绪平稳的时候又是一个讨人喜欢的阳光青年。林明令人捉摸不透的情绪让办公室的同事们都不知如何是好。
通常,我们认为像林明这样,在正常的时候和普通人几乎无异,但转瞬之间又会把周围搅得天翻地覆的人是性格不好,不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其实,这类人有着深层的心理问题,心理学上称之为“边缘性人格障碍”。
“边缘性人格障碍者”的典型特点是对事物和人有着“非黑即白”的认识。在他们的眼里,当自己一切顺利的时候,天是蓝的,周围都遍布鲜花,人人都是天使;一旦遇到不如意的事情,他们立即就觉得天是灰的,自己生活在地狱里,别人都是迫害他的魔鬼。他们倾向于与关系近一些的人重复一种“蹦极”式的交往:要么把你捧上天,要么把你打下地狱。所以,“边缘性人格障碍者”身边的亲戚、同事或者恋人都备受折磨。
一般情况下,人们都会认识到每个人既有善的一面,也有恶的一面,既有慷慨的一面,也有吝啬的一面。而“边缘性人格障碍者”只看到其中的一面,要么这个人是好人,要么就是坏蛋。他们无法理解一个人兼具善和恶的事实。他们对待自己也是一样,要么把自己当成善良的无辜者,要么把自己贬得一无是处。他们缺乏应有的自尊体验,内心常常被愤怒和憎恨、被毁灭的恐惧、自我否定等情绪包围。而他们减轻痛苦的方式,就是通过让别人也拥有这些可怕的情绪体验。就如通过侮骂刘姐,让刘姐痛苦,林明便缓解了自己内心的焦虑一样。
“边缘性人格障碍者”由于缺乏完整的自我意识,还会在情绪混乱的时候,作出一些冲动性的举动,比如自残,没有计划地花钱,在毒品或者性方面放纵自己等。他们内心的这种混乱,导致他们的人际关系极其不稳定。虽然与别人最初相识时,会给别人一个不错的印象,但只要双方之间建立某种联系,“边缘性人格障碍者”就会把对方拖进“情感蹦极”的陷阱。所以,“边缘性人格障碍者”很难和别人建立起真诚的友谊,也无法和别人保持稳定的亲密关系。
“边缘性人格障碍者”早期的成长经历,尤其是生命最初几个月和母亲关系的质量,导致他们出现现在的症状。他们往往在出生后半年的时间里,母亲只能满足他们部分的情感需要,他们对外界形成客观认识的过程被破坏,产生了停滞,导致他们在长大后还延续了很多婴儿时期的心理机制。所以,“边缘性人格障碍者”病态地寻求恋人或对像母亲一样的人的关注,就是源于他们在婴儿时期缺乏母爱。
在现实生活里,“边缘性人格障碍者”身边的人都无法容忍他们带给自己的折磨,纷纷敬而远之,这更加重了“边缘性人格障碍者”对于自身的绝望。因此,求得心理治疗师或者精神科医生的帮助,是他们恢复常态的必然途径。心理治疗师或者精神科医生可以采取科学的步骤,引导他们逐步走出内心的混乱。
(以上内容仅授权家庭医生在线独家使用,未经许可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