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普 > 心理

手术做好了 病人却跳楼 关注心理疾病刻不容缓

| 网络转载

古希腊著名医学家希波克拉底认为,知道患有某些病的人是什么样的人比知道某人所患的是什么样的疾病更重要得多。这句话一语破的,给我们医生以警醒,医生不能只是治病,还要治人。

“慢性疾病如心绞痛、关节炎、哮喘、糖尿病等常共病抑郁症,抑郁症可影响慢性疾病的预后,抑郁症对健康的影响超过慢性疾病本身。手术做好了,病人跳楼了的惨剧近几年也曾见诸报端。”10月10日,世界精神卫生日科普工作讨论会上,专家告诉记者,全球范围内,2010年精神疾病导致23.2万人死亡,是导致死亡和疾病的第五大原因,是导致非致命性疾病的首要原因。最新数据显示,在我国精神疾病的患病率已高达17.5%,关心心身疾病不再是人民生活的一种“奢侈品”,而应是“必需品”。

现代人,竞争压力的加剧使得心身疾病的发生率日益升高。过度紧张、激动的情绪通过影响机体的植物神经系统、神经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的正常调控而诱发或加重心脑血管、胃肠道等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例如,过于激动的情绪可以提高交感神经的兴奋性而引起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心率加快等,轻者引起心动过速等快速型心律失常,重者则可能导致冠状动脉痉挛、高血压脑病、脑卒中等心脑血管意外的发生;过于焦躁、紧张的情绪也可以影响副交感神经的兴奋性而导致胃酸分泌过多,引起胃溃疡的发生。研究发现,许多心理状态和特质包括焦虑、抑郁和睡眠障碍等,都会加速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反之,心血管疾病也可以诱发诸多精神科问题,特别是抑郁和焦虑。此外,心理社会因素的存在还可以导致免疫系统功能的减弱,造成人体抵抗力的下降,增加感染性疾病、免疫性疾病及肿瘤的罹患风险。由此可见,心理社会因素对于心身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具有极大的影响。

以心理因素对心血管疾病风险的影响为例,在对美国、丹麦及瑞典人群的研究中,结果发现与抑郁相关的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明显升高,为不伴有抑郁的心血管疾病患者的1.5-2.0倍;共病抑郁症的冠心病患者其死亡风险则是非抑郁患者的3-4倍;共病抑郁症的冠心病患者更容易强调冠心病症状及其造成的躯体功能的损害以及生活质量的下降。

如何有效的预防心身疾病并进行合理的诊治,是至关重要的问题。要学会正确合理的应对生活中的创伤性事件,逐渐改变自己对于周围人和事情的消极态度,积极乐观地与家人和朋友进行沟通和交流,并坚持适度的运动来转移注意力,有效缓解紧张、焦虑等情绪对躯体造成的影响,调节躯体和脏器的功能状态,从根本上断绝由于心理因素导致的躯体疾病的发生。此外,面对心身疾病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单纯从躯体疾病发生的病理生理学角度去制定治疗措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患者问题。通过综合运用心理学、精神病学与临床医学等多学科医生的诊断评估,达到对疾病的全面审视和判断,合理运用抗精神病药物及心理治疗辅助躯体疾病治疗,药物往往能够减弱躯体疾病造成的心理压力和情绪刺激,提高治疗的依从性并改善预后。

上一篇:从小被说“啥都不行”小伙患上强迫症

下一篇:抑郁症 让人全身都受侵害